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,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,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,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

<legend id="afmgz"></legend>
      <sub id="afmgz"></sub>
        <ol id="afmgz"><abbr id="afmgz"></abbr></ol>
          1. <ol id="afmgz"></ol>

            山藿香

            山藿香
            (《峨嵋藥植》)
            【異名】血見愁、血芙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野石蠶、野薄荷、仁沙草、苦藥菜、假紫蘇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皺面草、方枝苦草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肺形草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            【來源】為唇形科植物山藿香的全草。
           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山藿香
            一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。莖四棱,下部臥地生根.上部直立,有分枝,禿凈袁嫩枝被疏毛。單葉對生;葉片卵形或矩圓形,長3~6厘米,寬1.5~3厘米,紙質(zhì),先端短尖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的粗鈍齒,基部楔形;上面綠色,禿凈,主脈上具短毛;下面淺綠色,脈上有疏毛,老則漸次脫落,具腺點;葉柄長1.7~3厘米。腋生及頂生的疏散分枝總狀花序,長2.5~5厘米;花柄有短毛;苞片披針形;萼鐘狀,宿存,5裂,上唇2裂較大,下唇3裂,前端均尖,表面有粘質(zhì)長毛及腺點,結(jié)果時較為膨大;花冠談紅色;雄蕊4,突出,花藥2室,卵圓形;雌蕊1,柱頭2裂。小堅果4枚,圓形,徑約1毫米,黃褐色,表面有微細皺紋?;ㄆ?~8月。果期8~10月。
            生于荒地、田邊、路邊及草叢中。分布廣西、廣東、云南、福建等地。
            【采集】7~8月采收。
            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含酚類、氨基酸、有機酸、糖。
            【性味】辛,涼。
        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):"味淡,性寒。"
            ②《福建中草藥):"苦微辛,微溫。"
            【功用主治】涼血散瘀,消腫解毒。治吐血,腸風下血,跌打損傷,癰腫,痔瘡,流火。
        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涼血,解熱毒,去瘀生新,理壓傷,敷痔瘡,治蛇咬,消腸風下血,煲肉食;洗白泡爛瘡,消乳癰。"
            ②《廣東中藥》Ⅱ:"散瘀,止血,涼血。治肺費吐血,跌打損傷,利小便。"
            ③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治療瘡癤腫。"
            ④《福建中草藥》:"活血行氣,消腫解毒。"
           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(鮮品1~2兩);搗汁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搗敷。
            【選方】①治跌打:山藿香,九層塔、透骨消、黑心姜,煎服。(《廣東中藥》Ⅱ)
            ②治睪丸腫痛:山藿香葉一至二錢,研末,沖酒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            ③治關(guān)節(jié)風濕痛,流火(絲蟲病引起淋巴管炎):山藿香煎湯,先熏后洗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            ④治肺癰,咳血,吐血,衄血:山藿香(鮮品)一至二兩,冰糖一兩,水煎服。
            ⑤治感冒發(fā)熱咳嗽:山藿香(鮮品)一至一兩五錢,水煎服。
            ⑥治狂犬哎傷:山藿香(鮮品)一斤,加少許開水搗爛絞汁,一次燉服。(④方以下出福建《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        在線工具導(dǎo)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