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观看日韩在线视频,亚洲 日韩 欧美 另类 国产,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最新,亚洲欧美一区在线观看

<legend id="afmgz"></legend>
      <sub id="afmgz"></sub>
        <ol id="afmgz"><abbr id="afmgz"></abbr></ol>
          1. <ol id="afmgz"></ol>

            三白草

            三白草
            (《唐本草》)
            【別名】水木通(《綱目拾遺》),五路白、白水雞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水伴深烏、白面姑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過(guò)塘蓮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三點(diǎn)白、水牛草、水九節(jié)蓮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,白花蓮、白葉蓮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,一白二白(《湖南藥物志》),田三白,土玉竹、白黃腳(《閩東本草》),五葉白、白桔朝、白花照水蓮(《福建中草藥》),天性草(《中草藥治腫瘤資料選編》)。
            【來(lái)源】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的全草。
           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三白草
            多年生草本,高30~90厘米。地下莖有須狀小根。莖直立,或下部伏地,有縱肋,無(wú)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(zhǎng)2~3厘米,基部抱莖;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(zhǎng)6~14厘米,寬3~7厘米,先端尖或漸尖,基部心形略成耳狀,全緣或近全緣,綠色,兩面無(wú)毛,基出5脈;莖端花序下的葉2片或3片,常于夏初變?yōu)榘咨?偁罨ㄐ蛏谇o上端,與葉對(duì)生,長(zhǎng)達(dá)14厘米;總花梗及花柄均有毛;花苞倒披針形,長(zhǎng)約2毫米,邊生細(xì)毛;花兩性,無(wú)花被,出自花苞基部;雄蕊6,花絲與花藥等長(zhǎng);雌蕊1,由4心皮聯(lián)合而成,子房圓形,柱頭4,向外反曲。蒴果成熟后頂端開(kāi)裂。種子圓形。花期5~8月。果期6~9月。
            生長(zhǎng)在溝旁、沼澤等低濕低濕及近水的地方。分布河北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廣東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四川等地。
            本植物的根莖(三白草根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            【采集】四季均可采,洗凈,曬干。7~9月采收地上部分,曬干。
            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全草含揮發(fā)油,油中主成分為甲基正壬酮。莖含可水解鞣質(zhì)1.722%。葉含槲皮素、槲皮甙、異槲皮甙、銳蓄甙、金絲桃甙、蕓香甙和可水解鞣質(zhì)O.544%。
            【性味】苦辛,寒。
            ①《唐本草》:"味甘辛,寒,有小毒。"
            ②《福建中草藥》:"苦辛,涼。"
            【歸經(jīng)】歸肺、膀胱經(jīng)。
            【功用主治】清利濕熱,消腫,解毒。治水腫,腳氣,黃疸,淋濁,帶下,癰腫,療毒。
            ①《唐本草》:"主水腫,腳氣,利大小便,消痰破癖,除積聚,消疔腫。"
            ②《本草拾遺》:"搗絞汁服,令人吐逆,除胸膈熱痰,亦主瘧及小兒痞滿。"
            ③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:"治筋骨及婦人調(diào)經(jīng)多用之。"
            ④《嶺南采藥錄》:"治淋濁,利小便,消熱毒。"
            ⑤《廣西中藥志》:"治婦女白帶及痧氣。"
            ⑥《本草推陳》:"治火淋,虛淋,黃疸。"
            ⑦《湖南藥物志》:"治痢疾,蛇咬傷。"
           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6錢;或搗汁坎。外用:外用鮮品適量,搗敷或煎水洗。
            【貯藏】置陰涼干燥處。
            【選方】①治疔瘡炎腫:三白草鮮葉一握,搗爛,敷患處,日換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。
            ②治繡球風(fēng):鮮三白草,搗汁洗患部。(《浙扛天目山藥植志》)
            清空輸入框

            在線工具導(dǎo)航